技術論壇
發文時間 2020/11/12 作者 jingrul691
瀏覽次數 3094 留言數量 6 按讚 0
其他 智慧醫療AI醫生APP
近年來醫療產業也跟上最夯的行動商機,前陣子有新聞說透過AI智慧醫療的APP,能夠用手機看醫生,減低了醫療院所的人力成本,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發文時間 2020/11/12 作者 shuechang886
按讚 0
我認為AI可以是幫助者,而不是完全取代醫師
以之前Google 產品經理Daniel Tse 對於放射科醫生使用AI的部分有提到:「研究團隊在努力確保這些研究結果能儘快在人類中推廣。當將其應用於臨床時,顯然會有很多細微差別。」然而,Google 一直謹慎地將該項目設計為能夠幫助放射科醫生而不是取代他們的項目。在很多情況下,放射科醫生會發現模型遺漏的東西,反之亦然,因此將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增強整體效果。Google Health 的 Dominic King 提到:「AI 系統可以提供第二種意見,而無需尋找第二名放射科醫師就不會產生額外費用和困難。」
發文時間 2020/11/16 作者 shuechang886
按讚 0
這部分需要讓AI具備彈性。
透過在AI圈選系統裡建立回饋機制,可以讓不同的醫師依照自己習慣,直接在臨床軟體中儲存、更新繪製結果,回頭再次訓練AI模型,提高準確度 。
發文時間 2020/11/17 作者 omnixri
按讚 0
用人工智慧的APP直接看病,現階段大概大部份的人都不敢嚐試吧?這可能還不包括法令不允許的部份。
目前有很多新創公司,提出各式各樣的生理監測設備(血壓、心跳、血糖、體溫、呼吸、運動等等)及APP,可常時(Always On)記錄、特定狀況警示(如昏倒、心率不整、呼吸中止等),進一步有進行大數據分析比較和大部份的使用者數據,了解落點(百分比),以得到相關改善行為建議。更厲害的還有從過去一段時間(天、小時、分鐘)的數據來預測何時會發生特定問題,以利使用者提早到院治療。
不過以上這些都還只是監測、分析及建議,還不到醫療等級就已有一堆令人摸不著邊的黑箱作業,雖然可能效果不錯,但若無法正確告知是依據何種邏輯得知問題所在,那大家對於這些產品的信任度就可能難以提高,那正式導入醫療行為取代醫生就更難實行了。
發文時間 2020/11/17 作者 omnixri
按讚 0
目前很多醫院已開始導入用AI來輔助醫生看X光片、超音波,解決老鳥和菜鳥對這些醫療影像分析問題能力的差異,雖然最後判斷還是以醫生和後續切片診斷為依據,但減少菜鳥看錯、老鳥漏看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以往沒有數位化大家拍張X光片都要等個好幾天才能回診,現在幾乎拍完馬上數位化後醫生馬上就能了解問題下對應診斷,未來若再加上AI輔助分析,那很多以往要等切片回來的時間也可大幅縮短。
話雖如此,目前醫療影像分析這部份基於技術及法規問題,還比較不容易透過APP進行遠端作業,只適於在醫院內由醫生直接施行,但相關病人病史查詢 、醫囑衛教、行為記錄等和醫療不直接相關的部份現階段還是很有機會透過AI來協助醫生記錄、分析及預警等工作,協助醫病更快更好的互動,如此也是另一種節省醫病成本的好方法。
發文時間 2020/11/19 作者 chengxiansong2
按讚 0
近些年醫療人員與資通訊工程師的互動頻繁,希冀乘著人工智慧(AI)與大數據分析浪潮,再次提升醫療臨床現場的服務、人力配置管理、醫病關係、病灶治療效率與準確度。針對科技導入,各級醫療單位從需求各異的各科別項目著手進行,像是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就分析說,AI是個相當好的助手,然而定義問題,以及在臨床結合商業模式順利落地,將是現在與未來發展重中之重,所以APP的部分應該是有可行性的
發文時間 2020/11/20 作者 dante62603
按讚 0
之前有3D動態影像分析技術 「AI心理師」找出輕度認知障礙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60歲以上每秒步行距離小於0.6公尺,且認知功能測驗不合格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倍。因此計畫團隊研發出「AI心理師」,以肢體活動測量器的3D動態影像分析技術,記錄受測者運動時肌力、行走速度、敏捷度、協調性及柔軟度等資料,並輸入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參數,子計畫三的協同主持人,義守大學財務與計算數學系助理教授葉建寧說明,資料經由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處理後,可快速找出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
模型對於認知功能障礙預測的準確度約為88%,可作為辨識出輕度認知障礙之篩檢工具。邱弘毅教授表示,利用機器的輔助,協助臨床心理師深入普及社區即時評估,幫助減輕醫療人員的工作以及醫療資源的負擔,更可望之後發展出APP,民眾可以在家檢測,提升失智症的診斷率,有效建立完善失智照護服務。
這也是醫療用APP的一種,可以給你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