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論壇
發文時間 2020/11/18 作者 ypei91510
瀏覽次數 3958 留言數量 4 按讚 0
其他 智慧醫療AI醫療數位轉型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讓大家重新思考智慧醫療科技的重要性。感覺應該會是傳統醫療體系面臨轉型的好時機,加上智慧醫療是5G時代的未來趨勢,想必會是一個關鍵時刻沒錯吧?
發文時間 2020/11/19 作者 chengxiansong2
按讚 0
受疫情影響「遠距醫療」也變成許多醫生跟患者的新溝通模式。例如當患者配備可攜式的穿戴裝置,即使患者不在醫療機構中,邊緣晶片也能協助收集、儲存、生成、分析重要的病患數據,例如監測血糖數據的連續血糖監測儀器(CGM)將血糖數據發送到手機;又或者是目前物聯網醫療中引人注目的開源計畫 OpenAPS,閉環胰島素輸送系統,不只測量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量,還可以輸送胰島素,形成一個「閉環迴路」。
台灣也有一些醫材新創研究邊緣技術,設計出更小的胸腔貼片,呈現出更清楚的肺部的聲學訊號圖、肺部結構,協助醫師提早偵測呼吸與肺音的的異狀,可用於手術房中的麻醉呼吸監測,未來更可用於居家呼吸檢測。
發文時間 2020/11/20 作者 hannibal34
按讚 0
2020對於全球堪稱巨變的一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讓大家重新思考醫療整合科技的重要性。迎向醫療4.0時代,目前的確是傳統醫療體系的關鍵轉型時刻,如何運用創新科技發展智慧醫療,將是推動臺灣下一個兆元產業的重要競爭能量。
對此,之前在2020智慧醫療國際趨勢論壇論就聚焦前瞻趨勢、數位轉型、跨界整合三大議題,邀請多位資通訊業者分享跨界醫療的實務案例。期望透過論壇的互動及對談,激發更多元創意,創造台灣醫療產業新契機。
可以去看一下之前論壇的報導與內容了解一下唷
發文時間 2020/11/23 作者 omnixri
按讚 0
當然我們都希望一位專業的虛擬醫生陪在身邊,不論是透過遠距視訊問診甚至透過各種智能感測器協助醫生了解病況,這些都很需要。不過目前各項智慧醫療技術都仍在起步中,對於可解釋的人工智慧也還未能普及,所以只能隨著安全性提昇進而從輔助到逐步實現。
目前有健保的醫院不管大小,至少有一定程度的數位化及資訊化,少部份更有智能化,但很多偏鄉或未加入健保的傳統小醫院,可能都還有紙卡在做病歷管理,更不要說遠距化或智慧化了。所以一定要先將所有診療資訊數位化,未來才有機會轉型到資訊化及智慧化。而對於政府來說,應逐漸把遠距診療風險較小的項目開放,慢慢的再加上智慧感測設備,如此才能為未來轉型智慧化做好準備。
發文時間 2020/11/23 作者 omnixri
按讚 0
目前市面上越來越多的智能感測器(如體溫、血壓、心跳等),這些裝置通常能代替醫生24小時全年無休的監看病患,但受限於檢測單位能力及醫療法令問題,導致很多廠商不敢大幅投入,如此一來即便功能沒有問題也無法取得認證上市,這樣很難讓智慧醫療普及。
另外除了監測方面的問題外,目前個人資料、雲端存取運算及資安問題對於這些小型設備常沒有合適保護措施,因此在推廣智能化的同時也要協助廠商加入特定機制中確保個資安全問題,才不會為了一時方便而造成更多不方便。